高黎貢山絲綢古道
□ 封麗華
高黎貢山古道公園位于騰沖市芒棒鎮內的高黎貢山腹地,保騰古道南線,距芒棒集鎮16.6公里,距騰沖市區48.6公里,是古代蜀身毒道從蜀地進入滇西,翻越高黎貢山,經騰沖出境抵達緬甸及印度的交通咽喉。
高黎貢山北接青藏高原,南連中印半島,如巨龍般自北向南延伸,不斷傾斜,將高原和海洋連接起來,跨越五個緯度帶,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深厚。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為山水灌注生命的靈氣,山水延續著歷史歲月的痕跡,二者相映成趣、和諧統一,成為高黎貢山古道公園最靈動的部分。
保騰古道在高黎貢山腹地蜿蜒穿行,逶迤向南,連接山那邊更為廣闊的天地,是騰沖走向文明、繁華,和外界交融接軌的見證。古道南線由城門洞分水關,經太平鋪、竹笆鋪,至芒棒橋街村,過龍江橋,經橄欖寨、黃草壩、甘露寺(赤土鋪)、芹菜塘、玉璧鋪至騰沖城止,沿線已知的歷史遺跡共10余處,其中保存較好的有3處。
從橋街龍江古吊橋上竹巴鋪,經太平鋪翻越分水嶺古關為早期的分水關古道;經王寨過后頭田上大蒿坪,從坪河到大風口出騰越到潞江至保山,為后期翻越高黎貢山的大風口古道;以及兩條古道的連接線黃竹園古道,這三段古道是保騰古道南線古驛道上保存最好的?,F存有大量的古郵驛鋪遞、烽燧雕哨、碑刻石坊等遺跡,其中的太平鋪段、黃竹園段、坪河段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南亞廊道、茶馬古道、徐霞客游騰沖重合線。
分水關古道最早形成于三國蜀漢時。據清光緒《永昌府志》載:“在蒲縹打板箐,兩山壁立,只容一人一騎。相傳武侯南征時,火燒藤甲兵于此。”又說“在盤蛇谷旁,即武侯南征之啞泉也。飲者多啞。”據說當年諸葛亮在此燒火煮飯吃的刨石灶至今還在。
往事越千年,一隊隊馬幫在川滇山水間演繹著古道的興衰與繁榮,這是一條繁華之路,也是艱辛之路。唐樊綽《云南志·卷二》(《蠻書》)也對商旅們在這條古道上行走的情景進行了記載:河賧賈客在尋傳羈離未還者,為之謠曰:“冬時欲歸來,高黎共山雪。秋夏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賂絕。”
自元明清以來,分水嶺古道在千余年的滄桑迭變中,一直是騰沖連接中原大地的命脈,它將高黎貢山千百年的眾多名勝古跡串聯起來。它既是內地經騰沖到緬甸的商旅馬道,又是歷朝官員走馬上任,來往使節及文書傳遞的一條官馬大道,它還是一條旅游之道,元初旅行家馬可·波羅,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均是從這條道走進騰沖。它更是一條戰略通道,王驥三征麓川、鄧子龍平叛逐虜、永歷西逃、傅恒征緬都與這條道息息相關。鄧子龍征戰過此,曾有詩為證:停據分水嶺,云樹萬山低。野猿悲鼓角,山鬼厭旌旗。道路趨還下,人煙避更稀。何年罷征戰,民免竭膏脂。
分水關,又叫城門洞,位于太平鋪至隆陽蒲滿(蠻)哨、高黎貢分水嶺。從橋街上竹笆鋪經太平鋪至城門洞至永昌境內,為保騰古道南線早期翻越高黎貢山的主要關隘。據鄉民們世代口口相傳,諸葛亮南征之際,因戰事需要,于高黎貢山山頂筑城鎮守,一夜而成,史稱“諸葛城”。諸葛亮是否親自到過此地,有待考證,但是沿途依然能看到一種高大喬木,學名大理茶。村民們說這是當年諸葛亮為了治瘴疫,讓士兵用葉子泡水喝的古茶樹,因此又被人們稱為孔明茶。在元初征緬,政府曾組織人力對古道進行過大規模擴修,成為云南通緬驛道上最重要的關卡之一。明初平邊,再度于其地擴修關卡驛站,改稱“全勝關”,長期駐兵把守,后至雍正二年,驛道改走大風口后才被最終廢棄。
分水關一帶,又稱分水嶺。從印度洋來的暖流被高黎貢山擋住,導致西坡多雨,東坡少雨。特殊的地質構造,特殊的氣候條件,形成高黎貢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動植物資源。
今天,古道公園以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吸引著各地的游客,人們通常走進高黎貢山古道公園,去尋找那早已消失的市肆繁華,找尋那縹緲遠去的馱鈴聲,找尋古老的村落、驛站、哨樓、兵房、馬站……
拂去歷史的塵埃,從龍江橋上大栗樹到竹笆鋪,再從竹笆鋪到太平鋪過風吹壩到城門洞,踏上分水關古道,隨手觸摸到的都是時光的痕跡。
竹笆鋪和太平鋪是分水關古道上兩個重要驛鋪。竹笆鋪遺址位于芒棒鎮橋頭村東約7千米竹笆鋪自然村內,始設于明代,至清代,驛鋪由李、楊兩姓軍戶駐守,原建有塘房、哨樓和烽火臺等設施,民國初年驛道改走大蒿坪北線后,驛務被廢,守鋪軍戶落籍為民。今僅存哨樓和烽火臺的部分遺址,哨樓形狀與規格與太平鋪烽火臺相似。
太平鋪為萬山叢中的一小塊平地,位于大蒿坪村東南約5千米的地方,始設于明代,清代以后曾多次維修,民國初年,驛道改走大蒿坪、小平河后,驛鋪被廢。太平鋪東西兩側為天然的山埡口,形成東西兩面進出口的鋪門,鋪店民居已成廢墟,隱約可見殘缺的石基。當年鋪兵們環鋪而居,耕山而食的生活已無蹤可循,然而奇跡的是雖經數百年風雨滄桑,荒煙蔓草中的太平鋪烽火臺依然保存完好。
太平鋪烽火臺設立于東鋪門北側十米左右的高地上,為太平鋪驛站附設的一處軍情報警設施,有爐三座,成一字排列,爐為毛石鑲砌空心圓錐形,高約人許,頂端煙孔直徑約為三分尺許,它在雜草中,依然保留著建造時完整的模樣。填薪點火,仍可煙柱沖天??粗矍暗姆榛鹋_,當年烽火狼煙,浩氣蕩然,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狼煙起,劍出鞘,家國天下盡在邊塞的鋪兵心中。
古道晚期改走大風口,從大蒿坪到坪河至大風口,再從大風口出騰越到潞江至保山,這一段為大風口古道。主要遺址有大風口西坡古道遺址、黃竹園鋪遺址、黃竹園鋪馬站遺址、小坪河馬站遺址。
春天,當杜鵑花開,花動一山春色的時候,人們紛紛走進高黎貢山古道公園,沿著大風口古道,在杜鵑花海和高山草甸中觸摸古道千年繁華的遺跡。
從騰沖城驅車將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可以抵達大蒿坪,這個從古代走來的交通咽喉,曾是史迪威公路上的一個交匯點,一直到現代,依然是老保騰路上最繁華,也最繁忙的一個驛站。如今新保騰路開通,大蒿坪褪去昔日風華,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歷史的風煙淡去,依然無法泯滅大蒿坪曾經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要尋覓大風口古道遺跡,人們同樣需要在大蒿坪落腳。
沒有了車水馬龍的喧囂,大蒿坪客棧的數量急劇減少,三五間瓦房在山間的平地上若隱若現,似有還無。從大蒿坪往高黎貢山腹地繼續前行,炊煙人家漸行漸遠,眼前古木蒼藤,虬枝盤旋,奇花異草,偶有溪流淙淙。漫步林間古道,思緒穿越到兩千多年前,我們仿佛看到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夏看到蜀地獨有的邛竹杖和蜀布后的愕然。一隊隊馬幫,鈴聲悠揚,搖曳著穿行在雨林深處,帶著中原的絲綢、蜀布、邛竹杖和漆器走出國門,又換來印度和中亞的水晶、琥珀、寶石、海貝,也帶來了宗教和哲學。
沿太平鋪古道,再往東南前行,過風吹壩就到了分水嶺古關遺址。向東北方向繼續走則是分水關古道和大風口古道的連接線黃竹園古道。黃竹園古道東起黃竹園分水嶺埡口接大風口古道,中經黃竹園鋪、黃竹園馬站向南延伸至太平鋪與早期城門洞老路交匯,長約6千米。古道路面以石塊鋪筑,寬兩米左右,道路兩側森林密布,風景幽靜。
黃竹園鋪位于高黎貢山黃竹園埡口,因盛產黃竹而得名。鋪塘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修建,鋪址依地形坐東向西,夾大風口至太平鋪古道而建,時派鋪兵10余人駐守,古道路面以石塊鋪筑,為保騰古道南線晚期段翻越高黎貢山的主要路段。沿著石板路前行,還能尋到哨樓、烽火臺、哨卡、兵營塘房的遺跡,還有古石灰窯、黃竹園馬站遺跡。黃竹園馬站依地形坐東向西,臨古道而建,遺址內依稀可見房屋基址,據說該馬站最早建于清道光年間,至民國十一年古道改走小坪河后被廢棄,前后沿用近一個世紀。
走過黃竹園古道就到坪河。坪河是古道改走大風口后的重要驛站。千年落花知何處,無限風光在險峰。走坪河古道,看十里花紅。高黎貢山的杜鵑花品種繁多,以馬櫻杜鵑為主。每年三月,杜鵑花開,紅霞滿天,花瓣落在深深的馬蹄窩里,殘留的雨水映出藍天白云,光影流離、色彩斑斕,伴著花香鳥鳴,與馬蹄窩構成一幅長長的歷史的畫卷。明正統年間,時任兵部侍郎的侯琎隨王驥三征麓川時過高黎貢山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高黎貢山花正紅,千岫萬岫煙云中。險道岧峣鎖眉黛,絕巘突兀摩穹窿。鶯聲猿聲滿丹嶠,遠色近色皆蒼松。記取此景付彤管,豪吟野眺生春風。
清風拂過,花瓣飄落,火紅的花瓣落到地上,像山間的精靈,落到深深的馬蹄窩里,落到行人的心里。站在古道的最高點——大風口,一面吹著來自印度洋的風,一面吹著來自太平洋的風。此時,時光交錯,打馬而過,恍然間,那個驚慌逃命的永歷皇帝,掬起一口清涼的山泉,驚魂未定;鄧子龍將軍揮戈分水嶺,疾呼“何年罷征戰,民免竭膏脂”;白衣飄飄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滿地落紅的古道上穿行,饑腸轆轆的他點起油燈,在風雨中寫下古道盛景:“自過分水關,雨陣始至……數家夾路成衢,有賣鹿肉者,余買而炙脯。于是直下三里,為茶庵。”
大風口是騰沖和保山的交界,也是保山到騰沖的一道重要關口,最早形成于清初,為民間商旅為抄黃竹園古道近路而開辟。民國十一年(1922年)被騰沖縣政府正式確定為官營驛道,由商會出資擴建石板路,并邀請駐騰英國工程師協助測量,沿路建立里程碑,在山頂三岔洼埡口上我們還能找尋到一方當年英國人刻立的里程碑。關口中為道路,兩旁高山聳立,古木參天。在風口最高處,刻有風口大碑,大碑為民國二年李根源先生所刊立,碑文為云南著名政治家趙藩所贈李根源詩三首。“高侖岡勢郁崔巍,橫絕西南挺異才。能礱尉陀回面向,不妨秀實戴頭來。晴虹鐵鎖三橋渡,曉日關門八扇開。清節更應鄉里式,誅茅無地起樓臺。”青山為證,浩氣長存,歷史因為銘記而永恒。
“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山回路轉,總有不同的風景,或風動竹響,或泉水叮咚,又或者小鳥啁啾,樹影斑駁,讓人充滿期待,充滿驚喜。古道不斷向前延伸,一路向前,一路落花滿地。走過高黎貢山萬畝杜鵑花海,再往前走,就是大片大片的高山草甸,它藏在高黎貢山腹地,厚厚的、軟軟的,散發著古道芳草的清香。這塊開闊的高山草甸在過去曾是馬姓、明姓兩大家族經營客棧的地方。馬店主要由馬、明兩家回族開設,其他的客棧、食館分別由蔡、屠、馬六家開設。這里曾經市肆繁華,南來北往的官員、士兵、商賈、過客、平民、挑夫留下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旅途的憂傷。商鋪早于無跡可尋,肩挑馬馱的商旅貿易已不復存在,古道荒蕪,只有馬纓花依舊站出最美的姿態,把古老的故事珍藏了一年又一年。
高黎貢山古道,是商道,是官道,亦是文化通道。它藏在深山中,藏在悠悠的歲月里,是南方絲路古道上的一個自然探索秘境。今天,人們滿懷敬仰和好奇,沿著高黎貢山山脊線,在縹緲遠去的馬鈴聲中尋找古道曾經的輝煌,對歷史留下的遺跡進行保護,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高黎貢山古道公園這座自然寶庫、文化殿堂。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