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韋城,保山漢文化的發祥地
金雞古戲臺
金雞文廟街 范南丹 攝
不韋縣遺址 范南丹 攝
它坐落在保山壩東北邊緣鳳溪山下,是瀾滄江以西廣闊壩子上出現最早的城市,是漢武帝設置的最偏遠縣城,是古代南方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是保山漢文化的發祥地、永昌文化的搖籃,一度成為當地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本期古跡尋蹤,帶你走近——
漢武帝設置的最偏遠縣——不韋
9月的保山,秋高氣爽。從保山城出發向東北面走12公里,來到位于保山壩子東北邊緣鳳溪山下的金雞古鎮。古跡尋蹤采訪組沒有進村,而是沿村口繼續向北,直奔此行目的地——不韋城遺址。
車子在一個較平緩的山頭停下。一條水泥路從腳下延綿至東北面更高的山腳。路兩邊,土地肥沃,草木茂盛,青草和玉米在地里肆意生長。單從眼前的景象來看,很難把這塊土地與2000多年前、漢武帝在西南邊地設置的不韋縣聯系起來。
“過瀾滄江,翻過后面那座高山,從天井鋪埡口下來,就到這里了。趕馬人在不韋城落腳,或交換貨物,或繼續前行抵達騰沖與東南亞客商交易。”受邀與我們同行、多年從事保山歷史文化研究的李枝彩老師介紹,眼前的這個地方正是南方絲綢之路進入保山的咽喉之地,要到緬甸、印度,必須先到這里。
從山腰向南望,保山壩一覽無余。過去的保山壩曾是一片汪洋,把城市建在這依山傍水的山坡上,是當時的最佳選擇。雖說這里地理位置極好,但在2000多年前要在這“絕域荒外”“未嘗交通中國”的古哀牢夷地建造一座縣城實屬不易。那大漢天子為何還要在這極邊、極遠之地設縣城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統天下是歷代帝王的夢想。漢武帝在此設縣,派官員管轄,就是要把帝王的統治輻射到版圖的每個角落。
除此之外,漢武帝在此設縣還與早前就已存在的一條從西南通向印度的民間“秘密通道”——蜀·身毒道有關。
蜀·身毒道,自古以來就是連接我國與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的陸路交通線。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便有馱著蜀布(絲綢)、筇竹杖等商品的商隊從蜀地出發,越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抵達騰沖與東南亞客商交換商品。在著名的北方絲綢之路與南方絲綢之路尚未進入官方視野時,這條民間通道便成了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橋梁。
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講述了在大夏目睹來自蜀地的蜀布與筇竹杖的見聞后,這條秘密通道正式進入帝王的視野。為尋找這條民間商道,漢武帝多次派兵從四川進入貴州、云南等地,降服了夜郎、滇國等部落,掃清了沿途阻礙,最終打通了“永昌道”。
“通博南山,渡蘭滄(瀾滄)水,置嶲唐、不韋二縣。”就這樣,瀾滄江以西廣闊壩子里出現了最早的城市、中原王朝所設置的最偏遠的封建政權——不韋縣。秦國丞相,《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的宗族子弟成了古哀牢腹地最早的漢族居民,并以他們祖先的名字“不韋”命名了這個“縣城”。
擁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實現有效的統治。為保障道路的暢通,漢王朝除了以軍隊作保障外,還在道路沿線設郡置縣。“移民實邊”和“屯田”是當時重要的統治方式?,F保山壩諸如王官屯、趙官屯、馬王屯、沈官屯、廖官屯等地名便與當時的“屯田”有關。
“移民實邊”將稠密的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邊地,這種由官方組織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實際上也是大規模的文化遷移。正如周勇老師在《呂不韋后代居住的地方》文中寫的那樣,開通的古道猶如一條文化的河流,中原文化通過道路源源不斷地涌入云南邊地。漢武帝設置的最偏遠縣城,因而一下子繁榮興盛起來。
保山漢文化的發祥地——金雞
一個地方的經濟繁榮離不開人,大量移民帶來的不只是生產力,還有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社會治理模式。漢族移民的到來,給“絕域荒外”的大西南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動力。
遷徙至此的呂氏家族利用自己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雄厚實力在這里開文教之風、興建學校;大量移民將中原進步的文化、耕作、經商習俗帶到這里。從此,中原文化開始扎根南蠻之地。
《金雞鄉志》記述,歷史發展到明代中葉,金雞村人設立的私塾達20多家,后來專為此辟街興學、以育后人,今天金雞文廟街旁的“文昌宮”,即是當年興教辦學的舊址,期間,金雞中舉入仕的讀書人“屢代不窮”。
文化的繁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曾是“野無人煙,盡見荒蕪”的金雞村,從漢代以后,就逐步形成了經商風氣。到明代古鎮形成以后,村里“男事耕商,女務織綾”,織布、紡紗、養蠶、繅絲、飲食糕點作坊達20多家,經商范圍達到了“內連川、陜、湖、廣各省,外與西亞南洋諸國相通”的浩大規模。
除了經貿、辦學之外,農業生產技術也得到了發展。在“哀牢歸漢”前,哀牢國先民的農業生產基本是刀耕火種,隨著“屯田”制的實施,士兵和無地農民一起開荒種地,農業的集體耕作,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哀牢國先民因此掌握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如用牛犁地、修筑水渠等?,F如今,保山的哀牢犁耙會便是當時農耕文化的延續和縮影。
不韋縣的設置和呂氏家族的出現,以及從古道上源源不斷遷徙而來的中原漢族人口,成為“生人以來,未嘗交通中國”的哀牢古國突然涌入的一股強大的、代表當時最先進的文明力量。在文明向荒蠻滲透的過程中,這股文明力量讓中原文化與邊地文化在不斷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的永昌文化,也讓不韋縣成了保山漢文化的發祥地、永昌文化的搖籃。
漢武帝設置的不韋縣,在確定了中國西南版圖的同時,還加強了漢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加速了“哀牢歸漢”的進程。“哀牢歸漢”實際上是哀牢王柳貌對漢朝政治上高度統一和經濟軍事文化上高度發達的一種認可。
東漢建初二年(公元77年),永昌郡治設于不韋縣,更擴大了不韋縣對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
“金雞村方圓一公里左右。村內多條主街道上,卵石鋪路,貨棧林立;村外原有寨柵圍墻環村而筑,多道寨門居于大街出口處,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儼然一座堅固的軍事城堡。街市中30多條小巷由主街延伸穿插,參差錯落,井然有序;且街中有巷,巷中有街,形成了橫穿豎插的‘井’字形格局。已初步展現出城市的規模。”李枝彩說。昔日“趕了金雞街,忘了上城來”的說法,更可見舊日金雞寬街闊巷、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
金雞村后來的故事與呂氏宗族最杰出的后裔呂凱有關。呂凱閉境抵抗雍闿叛亂,在邊陲之地對蜀漢朝廷盡忠不變,是蜀漢永昌郡功曹,是金雞人的驕傲,村里的大多數遺址都與呂凱有關,如季平街(呂凱字季平)、呂凱點將臺、呂凱拴馬樁、呂凱故里石表、呂凱插戟石、呂公祠和呂凱神位碑等等。
位于金雞鄉育德村委會育德自然村馬大頭坡的將臺寺,北面的正房高大而威嚴。遙想當年,身穿鎧甲的呂凱站在這里,號令他的軍隊用熱血和生命保家衛國;戰士們精神抖擻、一呼百應,誓死守衛家園。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文臣,呂凱塑像在其中排第三。“永昌郡吏呂凱、府丞王伉等,執忠絕域,十有馀年,雍闿、高定逼其東北,而凱等守義不與交通。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諸葛亮南征后以此表上奏朝廷,為呂凱請功。于是呂凱被任命為云南太守,封為陽遷亭侯。
走進歷史的巷道,才知歲月的悠長。循著青石路,走進金雞村中心的老街子——文廟街,這條東西長90米,南北寬20米的街道東高西低,東面是財神廟,西面是老戲臺,南北兩面是木樓商鋪??粗情g間緊挨,幢幢緊靠的商鋪,仿佛聽到了來自遙遠年代的喧囂;眼前那殘存的雕龍畫棟、飛檐走閣的古建筑則向游人訴說著這一古老集鎮昨日的繁華。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
